中国华罗庚、陈省身数学奖与国际菲尔兹、沃尔夫奖比:差距多大?


诺贝尔科学奖(包括物理、化学、医学、经济)1901年首次颁发,距今118年,只有1名中国籍人屠呦呦于2015年获诺贝尔医学奖。

世界上诺贝尔奖人数(校友、教职工及正式研究人员)最多的十所高校分别是:

1、美国哈佛大学(158人)

2、英国剑桥大学(117人)

3、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07人)

4、美国芝加哥大学(98人)

5、美国哥伦比亚大学(96人)

6、美国麻省理工学院(93人)

7、美国斯坦福大学(83人)

8、美国加州理工学院(73人)

9、英国牛津大学(69人)

10、美国普林斯顿大学(65人)。

由于诺贝尔奖没有设数学奖,在国际数学界,将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二大数学奖事视同诺贝尔奖。

第一大奖:菲尔茨奖。

历经82年,由国际数学联盟主办,1936年首次颁发。四年一次,获奖者未满40岁,每次2-4人,每人可得到15000加拿大元(相当于10万人民币)。

截止2018年,世界上共有60位数学家获得过菲尔兹奖,其中2位为华裔数学家,分别是1982年获奖的数学家丘成桐和2006年获奖的数学家陶哲轩。

世界上获菲尔兹奖得主数量,包括校友、教授和正式研究人员等排名前五的高校是:

1、哈佛大学(18位)

2、巴黎大学(16位)

3、普林斯顿大学(15位)

4、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4位)

5、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4位)。

获得菲尔兹奖人数的前五名基高校有三所排在诺贝尔奖人数高校的前十名。哈佛大学菲奖第1,诺奖第1;普林斯顿大学菲奖第3,诺奖第10;加州伯克利分校菲奖第5,诺奖第3.

第二大奖:沃尔夫数学奖。

历经41年,由董事会(由5名沃尔夫家族成员组成)和理事会(由以色列文化教育部长负责,若干名以色列学者和官员组成)领导,下设评奖委员会,负责评奖事宜。评奖委员会由每学科领域3—5人组成,逐年更换。该奖每年一次,1978首发,至2019年共有62名数学家获奖,奖金10万美元(相当于71万人民币)。著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教授就曾与1983年获得沃尔夫数学奖。丘成桐获2010年沃尔夫数学奖。

沃尔夫同时设有农业奖、医学奖、物理奖、化学奖、艺术奖。除了数学奖是按年颁发外,其它奖不定期。

1978年,美籍华人吴健雄荣获首次颁发的沃尔夫物理学奖。

1991年,台湾科学家杨祥发获沃尔夫农业奖。

2004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沃尔夫农业奖。

2004年,美籍华人钱永健获得了沃尔夫医学奖。

2011年,美籍华人邓青云荣获沃尔夫化学奖。

此奖无年龄限制,以获奖的一生成就来评定,为终身奖,因此,沃尔夫数学奖堪称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除上述二大奖之外,国际数学界还有有二大奖项,也得到国际社会公认,但因举办时间都不到二十年,影响力较上述两大奖项稍弱。

1、阿贝尔奖。

历经16年,是挪威设立的数学界大奖。2003年首次颁发,每年一次,奖金同诺贝尔奖(相当于600人民币)。到2019年,共有20名数学家获阿贝尔奖。

2、陈省身奖。

历经9年 ,与菲尔茨奖一样,由国际数学联盟主办,为纪念已故华人数学家陈省身而设立,每4年一次,每次1人,奖金50万美元(相当于360万人民币)。陈省身奖不同于中国数学会所颁发的陈省身数学奖,后者只颁发给中国国内的数学家 。2010年首届颁发,2014年第二届,2018年第三届,共有3位数学家获奖。

与国际数学大奖相对应的是,国内也有二项数学大奖,陈省身数学奖与华罗庚数学奖。

1、陈省身数学奖。

由中国数学会设立,奖励50岁以下中国中青年数学家。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2人,每人奖金10万人民币。1987年首次颁发,至2017年,共举办16届,有32位中青年数学家获陈省身数学奖。陈省身数学奖不同于陈省身奖,陈省身奖是国际性质。

2、华罗庚数学奖。

由中国数学会设立,奖励中国数学家,获奖人年龄在50岁至70岁之间 。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2人,1992年首届,到2017年,举办了13届,共有25人获华罗庚数学奖。

陈省身数学奖、华罗庚数学奖、中科院数学院士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如果以评上中科院数学院士为标杆,获奖与评上院士之间先后顺序为:

陈省身数学奖→→数学院士→→华罗庚数学奖。

从统计数据上看,获得陈省身奖不一定能评上院士,有院士称号的基本上能得华罗庚奖。

从1987-2017年,获陈省身奖的有32人,其中评上院士的14人。最快当年得陈省身奖,当年评上院士,如中科院的袁亚湘和南开大学的陈永川,都是2011年得陈省身数学奖并评上院士。最迟的为中科院的李邦河,1989年得陈省身数学奖,12年后到2001年才评上院士。

但评上数学院士后,要获得华罗庚奖,要等4-22年。在华罗庚数学奖的25人中,也有4人不是院士,他们是中科大的龚昇、同济大学姜礼尚、北京大学钱敏、中南大学的侯振挺。

中国数学二大奖(陈省身数学奖、华罗庚数学奖)与国际数学二大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有哪些差距呢?

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般人很难分清高下,只是那些数学专有词汇都会让你云里雾里,如常微分、流形浸入、黎曼映射逼近、偏微分等等。

但是,还是可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来比较评判的。如获菲尔兹奖的常用评判语:

1、证明某个猜想。如英国小伙子安德鲁·怀尔斯于1998年获菲奖,主要成就是“证明费马猜想”。华裔小伙子丘成桐于1982年获菲奖,主要成就是“证明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

2、创立某个方程。如法国小伙子利翁于1994年获菲奖,主要成就是创立“玻尔兹曼方程”。

3、发展某个理论。如俄罗斯小伙子弗沃特斯基于2002年获奖,主要成就是“发展了新的代数簇上同调理论”

4、发现某个定理。华裔小伙子陶哲轩于2006年获菲奖,主要成就是用质数级数解决了一个由欧几里得提出的与“孪生质数”相关的猜想,发现“格林—陶定理”。

5、建立某个联系。法国小伙子拉佛阁2002年获菲奖,主要成就是“证明了与函数域相应的整体朗兰兹纲领,从而在数论与分析两大领域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

6、探索前缘有得。如俄罗斯小伙子佩雷尔曼2006年获菲奖,主要成就是“因为他在几何学以及对瑞奇流中的分析和几何结构的革命化见识。”

7、创造某个理论。如奥地利小伙子马丁海尔2014年获奖,主要成就是“对随机偏微分方程理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特别地, 为这类方程的正则性结构创造了理论”。

8、找到数学方法。如以色列小伙子埃隆2010年获菲奖,主要成就是“遍历理论的测度刚性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

中国数学家都是哪些成就呢?以国内二大数学奖和数学院士为例说明:

1、中国某方面创始人。如1955年首届数学院士苏步青为“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华罗庚为“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段学复为“中国群表示论的奠基人”。2005年数学院士彭实戈为“中国金融数学第一人”。

2、解决了某个问题。如2001年数学院士田刚,主要成就是“解决了辛几何中Arnold猜想的非退化情形,以及接触几何中Weinstein猜想的稳定情形;在高维规范场数学理论研究中,建立了自对偶Yang-Mills联络与标度几何间的深刻联系,给出了用标度闭链对该种联络进行紧化的途径”。

3、数学前沿探索。如1999年院士文兰,主要成就“动力系统学术带头人”。“把西方的理论与廖山涛院士的理论结合起来,将研究工作推进到国际前沿”。

4、出版总结性专著。如1991年院士王梓坤,在概率论方面著书9部,如:《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随机过程论》、《生灭过程与马尔科夫链》、《随机过程通论》、《马尔可夫过程和今日数学》。

5、出版科普专著。1995年院士张景中,主要成就“1990年被中国科普协会审定为建国以来贡献突出的科普作家之一,1994年被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评为十大金作家之一。作品有《教育数学丛书》、《数学家的眼光》、《院士数学讲座、《院士数学讲座专辑(3册)》、《院士数学讲座:帮你学数学》”。

从这些成就评语上看,中国顶尖数学家与国际顶尖数学家差距、格局、眼光还是显而易见的。

怎么评判,还是留给读者吧。

数学资讯